建筑工程学院加强实践育人的实施方案
2024-04-24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结合我校双高建设具体实施细则,现就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学院实践育人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积极探索实践育人规律,优化实践育人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健全实践教学制度,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不断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主要内容

积极构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军事训练”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把实践育人纳入学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区分不同类型实践育人形式,制定具体工作规划,实施分专业、分年级、分层次、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工作的引导、指导和督导,深入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努力培育学生“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临大特质。

(一)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教学计划的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构建“实教学、综合实践和顶岗实习训练”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实践教学。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适应,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实操实际结合,具有学科特色的基础性训练、设计性与综合性实操。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提高实践性教学学分比例。工科类科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1个学期。积极推进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稳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逐步提高自选实践比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

2.加强实习实训。根据三个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等形式组织工科实训,包括钳工实习、机加工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类实习(实践)。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践协同育人,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实验与实训平台,推动师资与课程等资源共享。鼓励各专业同国内知名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假期间断性实训等类型多样的交流学习。

3.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师科研、企业生产或社会实际、学生创新项目的关联度,实施全程监控,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

(二)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服务社会的好窗口。围绕“开展项目化实践,力行基地化建设,推动课程化改革,实施规范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科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实践实训时间不少于4个月毕业期间至少参加企业6个月的实习实训

1.进一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每年暑期根据双高建设要求,开展家乡调研活动,紧扣感知国情省情、打赢脱贫攻坚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主题,确定专题调研项目,提出可操作性调研方案,形成调研结果。大力提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社区服务、环保宣传、助老助残、教育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2.进一步开展勤工助学。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以经济资助为核心,以励志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着力提升学生能力资助。建立规范有效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岗位性质和类别,开拓勤工助学岗位,增多岗位数量,逐渐扩大招聘规模,逐步达到学院学生的5%。将励志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贯穿于勤工助学工作始末,在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既帮助学生解决其经济困难,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通过校内教学助理、学工助理、实习工作助理和宿舍助理等勤工助学等途径,为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创造条件,让获得资助的学生有机会参加能发挥自身特长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的精神。同时,结合专业特色,促使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锻造学生的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3.进一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学习实践活动。依托邵阳红色旅游的资源优势,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形式,组织大学生到各级教育基地,以走访老区、了解历史的方式学习参观,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通过“看”(实地参观教育基地,通过亲身经历,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学”(学习革命文化,学习党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在参观学习后写学习心得体会),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4.进一步加强典礼仪式教育。精心组织利用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礼、各类颁奖仪式等庆典活动,结合入学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加强对学生爱国、爱校教育。通过新生学习校风校训、了解校情校史,引导学生热爱学校、热爱专业;通过毕业生主题留言、爱心奉献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家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教育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做到“懂礼节、正仪表、会交往”,树立大学生文明、积极、健康、向上的美好形象。

(三)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遵循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规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1.构建三课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通识必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通识选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湖南省消费帮扶营销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及“楚怡”各专业竞赛等。并把教师的科研成果、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和创造性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通识选修课程重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创新等通用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模拟与实战训练为主。

2.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所有实室、实习操作场所等资源免费向师生开放。建设校园创客空间,便于学生成才与成长。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实践平台和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企业和创业导师等多方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3.系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活动。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计划地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培训校外合作及训练营等活动。

4.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通过学校投入、社会捐助等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四)深入挖掘国防教育实践育人活动

充分利用丰富的邵阳红色文化资源,将螺丝钉精神融入育人体系,培养学生“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优良特质,将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融入国防教育,促进国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1.加强评价机制建设,做优军事国防理论课教学工作。将军事国防技能训练作为各专业新生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不低于15天;军事理论课36学时2学分。通过开展军事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

2.加强宣传教育,做好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采取线上与线下、新兴媒介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征兵宣传,积极调动学生的参军热情。大力宣传大学生参军入伍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高学历青年在军营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国家的优惠政策,大力宣传退役大学生士兵复学、创业与成长成才的鲜活事例,最大程度地调动大学生参军入伍的积极性。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根据本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完善各项工作的实施细则,切实把实践育人要求落到实处。各教研室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具体措施,统筹安排,做好实践育人各项工作。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将实践育人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

(二)找准支点,突出重点

教研室要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找准各专业实践育人工作的支点,并根据我院三个专业实践育人工作具体情况,抓住实践育人建设工作的重点,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好实践育人工作。

(三)设立经费,强化保障

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各教研室也要将足够的经费用于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育人活动顺利开展。

(四)加强宣传,增进交流

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宣传力度,在全范围内形成实践育人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交流和研讨,及时总结推广实践育人成果,不断创新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上一篇:建筑工程学院开展“守纪律、知礼仪、树新风”主题教育下一篇:建筑工程学院加强网络育人工程实施方案
0739-5302313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 湖南省邵阳城南梅子井学院路

联系电话: 0739-5302313

学校邮编: 422004

学校传真: 0739-5302313

国家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在湘招生代码: 4715

国际代码: 12600

Coptyright©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4005206号-1 湘教QS3-200505-00672 湘公网安备 4305030200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