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应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董康明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E005(2015)01-0001-03
国务院决定,国家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举措,职业教育必须针对性地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职业院校必须正确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主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新常态,转变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1.要坚持育人根本。育人根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为本,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一切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如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就是忽视了根本,就办不好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基。
2.准确把握培养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高职院校不是研究型大学、本科院校,要针对经济社会生活发展第一线的需求,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3.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贯彻和落实,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宗旨,以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为基础,重点突出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它不是传统定义上的课堂教学,而是在注重学生日常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1.突出专业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最具影响力的、最根本的是专业特色。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学校的办学实际紧密融合,围绕具有优势和影响力的某一方面的人才培养,建设重点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对接产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与产业、企业融合,把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无缝对接,注重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生存能力、职业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3.积淀校园文化。学校的文化体现在教书育人、学术自由、校园环境、学生文化、体育活动上有自己的东西,集中反映在校风、教风、学风上。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人、成才。在校风建设中,突出“把学校当家,把学生当亲人,把工作当事业追求”的职业精神,突出“明德、笃学、强能”的校训 ,倡导“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
三、建设好办学团队
1.培养提高三支队伍的服务学生的敬业精神和服务能力,践行好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关键在队伍,根本在队伍的作风与精神。队伍建设要在责任与能力上下功夫,在服务建设上下功夫。
2.突出问题导向,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新常态。教师队伍是学校的主体,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直面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倡导校本科研,强化教师队伍教书与育人的品德;提升教师队伍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注重培养、引进青年教师、专业带头人,形成名师、专业特色效应。
3.实施好“优优先的工作导向原则”。把实绩与晋级晋职、收入分配挂钩,完善、创新队伍分配制度,变压力为动力,变应付为主动创新,形成立足岗位钻业务、求上进的职业提升导向,让师生得到茁壮成长,学校进入良性发展新常态。
四、创新规范学校的办学管理
一是坚持好“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奖优罚劣,与业绩挂钩,能上能下的现代管理理念。二是坚持将规范化、精细化的两化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三是坚持五大管理制度的体系化和三大目标的管理。建设完善教学科研管理、人事分配管理、工作事务管理、党的建设五大制度体系。做到任何事情,任何工作都有序可循。实行好系(部)、后勤、机关工作三大目标管理。四是坚持以德治校,从严治校。严格实行工作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五、配套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一是建设好园林校园、文化校园、素质校园的校园环境。二是按照人才培养定位配套好办学设施、设备和场所。三是加强学校办学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作者简介:董康明(1963-)男,湖南湘潭人,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五个一”培育模式
唐 诚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4)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E005(2015)01-0004-06
前 言
2014年是国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工程项目的第一年(《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4〕66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湘政办发〔2014〕46号)),如何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各培训机构都在总结经验探索可行的模式。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已从事6年农民创业培训的基础上,今年成功举办两期合计300人次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营型)培训班,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培训学员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工作满意程度高,我院今年培训学员中有夫妻双双来参加学习的,有参加第一期培训的学员直接将在外打工的儿子召回送来参加第二期培训的,学员纷纷要求我们多办这样的培训班,培训更多的新型农民。二是在学院的鼓励支持下,以我院培训学员为基础,在邵阳市民政局注册登记成立“邵阳市农民创业发展协会”(我院为协会的主管单位、协会办公地址设在学院),通过qq群、微信群加强学员间的联系与交流;通过协会组织会员农产品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协会为农产品产销对接提供了平台,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挥了促进作用。现将我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总结如下:
一、模式命名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五个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二、模式概述
2010年以来,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本市的农业主导产业,以“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载体,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六年来,共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农民学员2000多名,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从中脱颖而出,在农业技术引进、推广、应用以及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今年我院又承担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培训任务,采取“五个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学模式(即一个实施方案、一组培训课程、一支师资队伍、一个教学模块、一个交流平台)实施培训,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服务农业重大工程项目为导向,以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从业技能为核心,以政策扶持为动力, 以长效机制为保障,以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着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三、模式背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进入新世纪以来,邵阳作为全省的农业大市,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绩,一大批特色农业基地和一大批现代农业能人发展壮大。但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劳动力资源匮乏、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等矛盾进一步显现,农业生产投入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主要做法
(一)“五个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组织形式
1、做好一个实施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要确保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和工作模式规范严谨可复制,制定好一个科学、务实的工作方案是关键。一方面,紧扣上级精神。方案制定时严格贯彻党的“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战略要求和省、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为培训工作确立正确的基调。另一方面,深入开展调研。由市农业局分管领导和院领导带队,深入全市四个县、市开展调研,共同研究年度的培训重点和具体措施,确定今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并合理确定农业局与职院的职责分工,落实开展培训的人、财、物等保障工作。
2、选好一组培训课程。一是按需设置课程。针对学员间年龄、文化水平、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照顾到大多数的学员要求,开设了生产经营型的种植专业和养殖专业。主要课程为水稻种植、蔬菜种植、养猪技术、养鱼技术、果树栽培技术以及其它一些课程。并且制定了对种养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的学员进行重点帮扶的教学方案。二是灵活设置课程。以新型职业农民基本素质提升为目的的课程,要求全体学员参与学习,实行150人规模授课班级;分别适应种植、养殖大户不同需要,开设40—70人规模的种养殖技术课程;根据教学规范并结合学员需求,开设30人左右规模的SIYB创业培训课程。在教学开展中,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
3、配好一支师资队伍。一是高标准配备师资。职院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安排的师资均为副教授职称以上的骨干教师,其中既有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又有中国援非专家团成员的业务精英,也有掌握致富技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二是精心选聘行业专家。与市内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教学合作,有计划地选聘行业内的学术带头人、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科研人员和扎根基层、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农业技术人员现场教学。三是广邀社会能人。为提升农民学员的科学经营理念及准确的市场信息把握能力,邀请农业企业、商界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极大激发农民学员的创业热情,提高了市场经验和销售水平。
4、创新一个教学模块。严格遵照培育规范教学,理论授课全部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课件全部用PPT制作。在此基础上,努力推行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参与式”教学模块。一是采用互动交流体悟式教学。从普遍性的种养经验和认知水平教起,让学员听得懂、学得进,轻松参与学习,将理论与实践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组织开展课堂讨论,让学员结合自己所学的与以往积累的技术、经验、固有观念等谈感想、说体会、讲认识、话打算、谋发展,提高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二是采用情景参与教学。组织学员到种植、养殖基地交流学习,由基地技术人员及教师紧密围绕实际生产和工作中所需的知识现场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实践生产和工作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学做结合”。三是采用小组讨论教学。将学员根据需要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开放式的讨论,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和智慧,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和解决方案,通过小组交流、全班研讨、互相倾听,分享他人的经验,更新学员的知识和观念。四是积极开拓学员视野。讲授上网知识,使他们掌握涉农网站的网址以及在网上操作的知识,提高学员的购买和销售能力。
5、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农民学员中有很多是当地的种植、养殖大户,拥有丰富的实践技术经验以及成熟的销售技巧及市场资源,如何引导他们带动其他尚处在技术、市场不成熟阶段学员共同进步,以及开展好培育工作的后续服务,我们请了湖南农迅科技有限公司,专题讲授“村村通信息平台”的运用,促成学员之间形成网络销售及开展合作与交流,是邵阳职院着力破解的课题。为此,利用时间专门召开了种养殖大户恳谈会,引导学员交流“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大家强我更强”的思想,使学员认识到形成地区种养规模效应可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增强合作交流的主动性。同时,制作了教师及学员通迅录,建立了培训班QQ群,以利于日后的联系合作及开展后续技术支持。此外以我院2013、2014年培训学员为主,发起成立了“邵阳市农民创业发展协会”,我院对该协会的成立给予大力的支持,并为其提供了办公场所及部分运作资金。
(二)“五个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1)开放式的培训系统。该培训模式以上级学习培训文件精神为指导,广泛吸纳各级院校和专业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培训系统,有利于完成时间紧、要求高的培训任务。
(2)体悟式的学习方式。所有学员自愿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学员与教师平等交流,根据自己以往的经历,基于实际生产需要,集体讨论、综合分析,寻找解决途径。学员间相互分享经验来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
(3)可复制的教学模式。随着几年来的积累与提炼,该学习模式已经成为一项规范化、标准化,可以高效利用和复制参考的培训模式,有利于满足频率高、时间紧、内容多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需要。
五、成效分析
1、培训模式的满意率不断提高。学员普遍反映,通过培育班学习,开拓了视野、学到了知识,结识了很多可以合作的生意伙伴,对自已今后的事业发展很有帮助。学员无论是对种养殖技术还是创业培训普遍认为有启发有收获,学员到课率高,许多学员还关心下一次培训什么时候开始,要介绍亲友来参加培训。来自隆回金石桥的刘贵明是2014年职院第一期培训班学员,他参加培训后,将在广东打工的儿子召回,送来以编外学员身份参加第二期培训学习。
2、培训模式的品牌效应不断增强。随着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学员间日益呈现出良性互动的有利局面。一是学员的经营规模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种养殖大户加入到培训班的学员行列,他们学成回乡,对地方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如武冈学员林彰成种植水稻1500亩,已经用上无人飞机喷洒农药;邵阳县学员何东平,种植葱规模达1200亩,土地流转范围包括附近三个村。二是学员的知识、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具有大学文化的学员明显增多,在沿海打工、创业有成后回乡创业的学员明显增加。
3、培训模式的经济实效日益凸显。2014年培训期间,学员之间、学员与企业之间达成合作协议及意向十余项。如隆回县养牛大户刘光明学员与武冈市甜玉米种植户银西良学员达成了收购其所有甜玉米杆的长期协议;隆回县黑山羊养殖户罗稳甲与开办现代休闲农庄的隆回县颜杨移学员签订了购销协议;隆回县专门提供农机服务的李琳学员与培育班上6名学员达成农机服务协议等等。
六、模式需改进的地方
1、培训的内容不能够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2、尚不能完全照顾到每位学员的专业需求。
3、少数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创新培训机制,尽快克服工作中的不足,围绕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实现农民科技培训常态化、自觉化的新路子、新方法,为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简介:唐诚(1956-)男,湖南武冈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论中高职衔接的政策解读和理论依据
刘一兵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4)
摘 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中高职教育协调衔接。本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国家关于中高职衔接相关政策进行了简要的解读,分析了认知发展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终身教育理论作为中高职衔接的理论依据,为中高职衔接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政策解读;中高职衔接;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E005(2015)01-0010-05
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呼吁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衔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在校生基本上和高中阶段教育持平,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和招生也占据了高等教育阶段的半壁江山。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国职业教育不得不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使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对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为高职提供学习准备,如果没有中职为基础,高职可能是不完整的;如果中职没有高职的延续,将失去发展的动力,成为没有吸引力的断头教育。因此实现中高职衔接是一条可行的途径,而深入理解中高职衔接的政策和理论依据也是完全必要的。
国家中高职衔接的政策解读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职业教育提出了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依据,初步构筑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确定了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出发,指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政策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
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9年1月25日,教育部、国家计委《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探索以多种途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对象主要面向当年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考生,也可招收少量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由省招办统一择优录取,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加快了中高职衔接的步伐。
1994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书》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
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1999年7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强调: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要努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紧接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出台,强调要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直接升学制度,拓展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院继续学习的比例。中职升高职限制逐渐放宽,北京、上海、广东等五省市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开展中高职衔接的试点工作。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把中高职教育衔接上升为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要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引领作用。这两个文件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建设现代化强国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任务指明了方向,是中高职衔接通道去除了体制上的障碍后出台的两个具有指导意义和政策指向的职业教育文件。
二、中高职衔接的理论依据
1、认知发展规律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学习呈等级性或积累性规律,过去学习的简单知识和技能是学习新的复杂知识和技能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学习是在一定的学习准备前提下进行,这种准备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结果的实现,并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它是高等科学文化和高等专业理论、高级技能的综合教育。根据“准备性原则”,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是高职必须的学习准备,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缺乏中职为基础的高职是不完整的高职,充其量是高等的文化理论;而中等的专业技能,缺乏高职牵拉的中职是断头的中职,缺乏吸引力。只有将中、高职衔接,中等职校毕业生才能顺利达到高职的培养目标;而要把非中职生源的高职生培养成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双高”(高等学历、高级技能)的培养目标,也必须补上中等专业技能,以使他仍跟上和适应高级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因此,中高职衔接是学习规律的要求,是求得职业内涵和层次提升的必然。
2、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动作技能,又称心因运动技能,它是一种习得能力,体现在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连续运动之中,甚至达到自动化的动作体系。专业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分为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两种水平。而高级技能又分为技巧和技艺两种,技巧是在具有技能的基础上,从业者能熟练自如地完成劳动任务。技艺是技能的艺术化,职业技艺能保证从业者顺利完成职业领域内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规到异常的所有的任务。只有具备职业技艺,才能实现技术创新、工作简化、生产效益提高等。
这两种职业技能水平分别相应于我国中、高职业技术水平的不同阶段,所掌握的技术技能内容和水平是不同的,必须由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层次、阶段来完成,否则就会带来专业技术技能与教育层次的错位,造成低层次高技能、高层次低技能的教育混乱。因此,中高职必须做好衔接,在制订教学计划、课程方案、选择实验内容和实习操作岗位时,首先要界定清楚哪些技能需在中等职教阶段学习,哪些需在高等职教阶段学习。
3、终身教育观念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个人生涯中所接受的各种教育和培训的总和,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早在古希腊、罗马、伊斯兰社会就已萌生,在夸美纽斯、卢梭的教育思想中也有发现,其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成人教育局长、法国教育家朗格郎。他于196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安全” 会议上所做的题为《永久教育》的学术报告中,最先使用了这一概念。
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得以实现的物质载体,职业技术教育以“谋个性之发展”,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宗旨,与人们受教育的最终目的——获取职业和适应职业——联系得最为直接和紧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势必也要按照终身教育的目标构建初、中、高级相互衔接,贯穿人一生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设》中提出:“一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都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到另一个活动领域;二是同时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在在职培训;三是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态度”。这一思想不仅是指导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也为我国中、高职衔接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在未来社会中,职业技术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出来,能否顺利进行中高职衔接,将关系到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成效。
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展了宽阔的领域,21世纪职业技术教育与终身教育相伴而行,必将催生出一个新的、更加发达、便利、文明的技术世界。
参考文献:
[1]孙文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的专业衔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张协奎,文焱,邬思怡.完善广西中高职教育“立交桥”衔接的政策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11,33(5):134-136
[3]逯铮.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诉求及国际借鉴[J].职教通讯,2013,(7):43-45
作者简介:刘一兵(1964— ),男,湖南省邵东县人,系主任,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B2013052)
高职语文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唐顺娥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4)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也需要有职业素养。高职语文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可从教材的选订、课堂教学中的培养、第二课堂的开展等方面着手提升。
关键词:高职语文;职业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E005(2015)01-0015-04
教高[2006]16号文件[1]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的定位。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因此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职业行动能力,是高职教学的当务之急,需要专业技能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的“两个轮子”的双重支撑。作为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如何加强职业素养的培育,是目前及今后高职语文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也是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教材、课堂、第二课堂入手,探索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
从教材入手,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职业素质教育的因素。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乐于奉献、安心基层、吃苦耐劳和与人合作的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从课堂入手,教学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而不是以教材或授课时间为中心。高职语文教学应把审美教育和社会人生教育结合起来,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也可以增进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提高品德的修养;在教学中注意讲授的广泛性和集中性相结合,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可以深入体验艺术的精妙底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总体思路是:既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又突出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紧密融合。针对高职人才的职业岗位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突出职教特色,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加强学生阅读理解、写作和口头表达等语文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职业素养。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自主学习情景,鼓励个人积极参与讨论,探讨人文经典,加深对文学的理解,而不是机械地接受文学常识。针对这一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培育:一是作品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以作业或小作文的方式要求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评析或撰写读后感;二是掌握基本文学作品形式及其相关知识,学会阅读欣赏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方法和途径,并尝试改写、仿写,进行创作实践;三是阅读和搜集文学资料的能力,能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获得有关文学知识和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四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学院多种社团组织如文学社、院报、广播站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活动并给予指导,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引导他们积极投入生活并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观察与思考,发挥自主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灵活运用录音(录像)观摩、分析讨论、多媒体课件、比较教学、专题研讨、学生授课实训、辩论赛、诗歌朗诵会等多种形式,采取精讲与泛读、讨论、观摩、比较、鉴赏、研究性学习等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引下主动探索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为了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课堂答问、讨论发言、讲演、朗读、背诵、表演等口语练习都记入考核结果,提高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管理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着手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实践证明,高职语文仅靠校内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培育职业能力还要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中历练提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开放性教学实践,在开放性教学实践中“活学活用”,用校内所学到的知识,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变,提升学生鉴赏力和工作中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尝试组织学生身临其境参加社会活动,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语文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到市人才市场参加招聘大会,感受现场气氛,实现用人单位需求与教学接轨;布置社会调查,调查多家小商品集散地,大学生消费热点等,撰写市场调查报告;经常搞节日小礼品热卖活动,学生们提出创意、策划活动、编写海报;开展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大学生辩论赛,率领同学出去竞聘导游员、讲解员等,这些活动不但使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而且了解了社会,找出自己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
高职语文教学服务于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做法:
1、课前口语表达训练法
三分钟演讲法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口语表达环境,那些胆子小、很自卑的同学也被“逼”着上台,慢慢地放得开了;胆子大的同学也力求字正腔圆,手势自然,仪态大方。他们都亲自实践了老师讲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积极的思维定势,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2、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小组讨论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者,教师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专业需求及未来职业需要,把今后在职业中涉及到能够通过高职语文提高的相关知识及技能,转变为一个个具体的、生动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探讨案例建构的感性的学习任务中,主动合理运用学习资源,从传统意义上的获取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同时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在任务的驱动及目标的激励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能力。
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每个人都有具体任务,既分工又合作,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法
高职语文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仅靠真实场景和“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进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其优势在于可以为我们提供现代化的、全方位的人文环境,大大提高学生接受信息量,而且通过感官刺激,加深学习印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激发学习热情,使得文学作品的知识性、人文性与审美性融为一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低估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团结协作理念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教高[2006]16号。
作者简介:唐顺娥(1968—)女,湖南邵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高职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互动刍议
李良成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4)
摘 要:教学互动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阐述了教学互动的意义,介绍了我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一些情况以及问答式这一教学互动方式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教学互动;问答式;学生亲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E005(2015)01-0019-03
笔者从事教学督导工作以来,已经听了很多不同专业与不同类型的课,有一种深切的感受,师生互动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教学互动的意义
教学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所展开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活动,也可以说是教学信息发送——接收——处理——反馈的循环过程。互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得以集中,思维紧跟教师的思路走。同时,教师从互动的反馈信息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达到师生配合默契、教学相长的最佳状态。也能体现教师驾驭课堂、组织教学的能力。
二、我院课堂教学互动的一些情况
笔者从听课中发现,我院有些教师很注重教学互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我多次听过工管系朱玫雅老师的课,她的每堂课几乎都有师生或生生的互动。她在讲课中巧妙设问,循循善诱,启发开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主动答问,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得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如:我听过工管系姜燕老师组织的一堂“模拟商务谈判”课,她课前精心策划,课堂中,学生之间分组围绕“商品价格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其情景贴近工作实际。符合“课程内容对接工作岗位”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理念。但也有一些教师课堂上几乎没有什么互动,采用注入式方法:“满堂灌、一言堂”,加上语言平谈,缺少吸引力,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尤其是个别教师,只顾片面完成教学任务,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或坐在电脑前对着显示器“自言自语”,台下学生迟到、早退、打瞌睡、玩手机等等,视而不见,不管不问。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大打折扣,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不当的问题,也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
三、最常用的教学互动方式——问答式
课堂上教学互动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也各有特点,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灵活应用。最常用的的方式是:问答式,它适用的范围广。下面我就这一方式谈些看法:
最简单的问答式:是不是?或对不对?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这只适合于小学生,对于大、中专学生来说,没有多少意义,只能是一种低效的互动,如何使问与答这种方式更好的开展起来呢?效果更好呢?
有的老师说:我也知道课堂教学中互动很重要,可我们的学生基础太差,动不起来,向学生提问,要么就是一言不发,要么就是答非所问。现在的学生比过去的学生基础差,这是客观事实,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调整好心态,不能总是抱怨学生,要积极主动去应对,努力寻找适合于现在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的老师真正做到不厌其烦,耐心启发,工作到位,能触及到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很可能紧跟老师动起来,还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在此,我提些小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首先要明确,教师在教学互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要为互动创造条件,做好铺垫,。比如,课前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给学生设计出一些难易适当的思考题,上学生带着问题先预习教材或亲临现场实地观察,使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去思考、去听课,上学生的思维跟随老师的思路走,而不是毫无头绪的胡思乱想。当学生对老师所提问题有一定把握时,他们就会乐意回答,而且回答得更准确。据我了解,生物系罗巍武老师在上“户外景观设计”课时,给学生出了几道题,要求他们周末到公园或居民小区,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再回到课堂听课,课堂中学生答问准确率较高。
课堂中学生答问的方式可以采用:一问一答(一个学生回答),也可以采用一问多答(多个学生回答),还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言,(老师在教室巡视),在讨论基本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每组派一个代表答问。这种方式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气氛更活跃。我听过工管系肖艳群老师的一堂课,就是采用这一方式授课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问答式互动,不光是老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倒过来,学生问,老师答。如有些教师每当新课讲完后,总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自己答疑。
问与答不只是师生语言上的简单互动,更重要的是思维上的合拍,感情上的融合。在学生答问后,教师要及时点评,点评中不仅要帮助纠错,给出正确答案,还要表扬哪些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他们掌声鼓励或作为平时成绩积分,尤其要注意,对那些不答问的学生,千万不要过多地批评,更不能训斥,因为现在的学生不仅学习基础差,而且自尊心特别强,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产生抵触或对抗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特别要注意方法。我在上课中的做法是:用鼓励代替批评,对那些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说:“第一次不回答没关系,我相信你第二次会回答的,只要你以后专心听课,你会答对的,因为你跟别的同学一样聪明。”这一番话果然有效,经过一段时间后,当我第二次要这些学生答问时,不但回答了,而且答对了。当然,对这样的学生提问难度不能太大。我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有感触:教师温和的态度,激励的语言,信任的目光,会使学生内心得到温暖,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也自然会喜欢听你的课。
四、学生亲睐教学互动
我在教学督导工作中,很重视学生信息员的教学信息反馈,对每一次学生交来的“教学信息反馈表”,我都会仔细阅读,发现学生在对课上得好的教师的评价中,常有一句话:课堂互动多,气氛活跃。对课上得差的教师的评价中,常有一句话:课堂缺少互动,枯燥无味。对上课老师的建议中,也常有一句话:希望多一点互动。可见,学生非常亲睐教学互动,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真的不可缺少,所以,我们的上课教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行动上要积极实施。
作者简介:李良成(1956—)男,湖南邵阳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学管理
用问题导向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新常态
魏桂蕊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4)
摘 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正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积极 面对和化解教师队伍建设中遇到的矛盾与问题,做好校本研修,在具体的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新常态。
关键词:问题导向;校本研究;教师队伍;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E005(2015)01-0022-07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千问题、万问题,根本还是教师的问题。 当今时代,要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关键在于促进教师科学发展,只有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第一要务来抓,教育改革才有可能成功。时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口号叫得很响,也采取了一些办法,力图通过“运动式”效应,在短期内收到明显效果。这些疑似计划时代的思维支配下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强制性方法,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从具体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正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积极面对和化解教师队伍建设中遇到的矛盾与问题,在具体的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去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新常态。
一、当前盛行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及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提升学历的方法及认识的误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教育系统拨乱反正,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于“文革”十年动乱,学校“开门办学”,教师队伍受到五花八门的政治冲击,一批“民办、代课”教师成了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力量。这批“民办、代课”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文化知识起点低,不能适应正规教育对教师文化素质的起码要求。因此,以知识补偿为主体的学历教育就成为了提升教师素质的主要方法。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及师范院校,大量开办中师、师专、师范本科学历教育班,这一时期学历教育成为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主要方式。
进入新世纪后,本科师范院校大规模扩招,大量本科学历的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批具有合格学历的教师进入教学岗位后,很多不适应教育教学新要求,存在教师职业道徳和教育教学能力急需提高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膨胀,各行各业出现了严重的学历“高消费”现象,于是教育系统有人倡导,用提升教师的学历,开展硕士学历教育,来解决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这个突出的问题。
表面上看,这种借鉴历史上成功的做法似乎是对的,但稍加思考就会得出结论.它是有悖时代、违背规律的。当今时代的教师队伍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师队伍相比,无论从规模结构、学历构成还是从工作要求、工作方法等完全不同,这是典型的“刻舟求剑”式的幼稚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学历高、知识多,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强没有等同联系,特別是与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更没有一致性。学历教育只能解决教师学科知识问题,而这个问题不是当下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那么,当前教师队伍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一是师徳问题,教师缺乏忠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热爱和尊重学生的情怀境界。二是能力问题,教师缺乏科学的学科教学与育人的理念,缺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学习,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制定和实施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能力。这两个最根本的问题。用学历提升的办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二)课題研究的方法及认识的误区
20世纪80年代未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大主题。围绕这个全新主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研机构和教师开展理论研究,教研教改的氛围得以形成,这对“文革”十年浩劫后的教育回归正道,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进入了新世纪后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又掀起了—场理论研究的新高潮。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是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思想的深刻变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借鉴,要靠广大教师用“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来探索实施,因此,教师又成为了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者和实施者。十年下来,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无疑也产生了推动作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新课程,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育的两次深刻变革,其历史功绩将载入中国教育的史册。于是有人得出结论,开展教研教改,号召教师进行理论性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佳方式。当下,教师申报课题成为了“时髦”,教师为了赶“时髦”而做课题,为了评优晋级而做课题。做来做去,相当一部分教师自己都不明白在做什么,有什么用,只是形式上应付而已。
客观地说,有一定理论和实践起点的成熟的教师,通过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自己去学习、思考,对提升自身素质会有一定作用。但是,对绝大部分普通教师而言,如果去做那些离教育教学实际很远的理论课题,不但提升不了专业水平,而且还会有很多害处。
(三)短期培训的方法及认识的误区
短期集中培训,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升教师素质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当下的“国培"、“省培”、“市培”,就是把参培教师集中起来,利用10天或三个月不等的时间,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实施培训。短期培训组织者通常是高校或专职教师培训机构。他们按学科设置培训内容,聘请专家用讲座的形式进行强化培训。这类培训力图解决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知识、方法及教育科研能力等问题。实践证明,如果课程设置科学,专家团队结构合理.主办机构认真组织,对于有一定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的教师来说,短期培训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上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我们绝不能认为短期集中培训可以解决不同层次教师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提高的问题。现实中,我们有些教师参加过多次培训,其教育教学能力没有让学校校长和学生感觉到有所提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这种短期集中培训存在如下弱点:一是内容较虚。培训内容设计的专题大多为理论性问题,与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距离较远,主讲者也难于以情动之,参培者也难学有所获。二是方法较单一。短期集中培训主要方法是讲授式,这种方法难于解决教学情境性问题,因而对提高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作用十分有限。三是专家团队“学院化”。短期集中培训往往是由理论水平较高的“专家”来执教,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水平较高的一线教师难胜任专题讲座的角色,因而培训组织者大量聘请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的专家教授开设专题讲座,培训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明显不高,另外,短期集中培训课程设置难于适应参培者个体需求,其培训效果十分有限。
(四)网络学习的方法及认识的误区
随着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成为了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用了远程网络培训的方式,倡导教师开展网上学习。
由于这一需要,许多专供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的资源平台相继产生,技术支持也越来越方便、成熟。网络学习培训有如下优势:—是学习资源丰富,可供选择面广。由于网络信息化处理功能强大,所以每个教师学习的资源平台信息量十分庞大、无所不包,并且每家资源平台各具特色,教师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二是不受时空限制,方便教师工作之余自由学习。教师岗位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就一般学校而言,教师编制也紧,学期中离岗进修学习十分困难。网络学习培训,无须教师离岗,所以它是最受学校和教师欢迎的形式和方法。三是学习方法简单,学习压力较小。网络学习是无纸化、非情境化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掌握简单的上网操作技术即可。学习效果检测方法也较单一,学习者无须用更多思考就可过关,因而学习压力小。另外,网络学习还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等许多优势。
但是,网络学习培训方式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尤其在当下教师自觉学习 主动性不强的背景下,用这种方式培训教师的效果十分难于保证。网络学习培训 存在如下缺陷:
一是资源“信息化、知识化”。每个教师学习资源平台,其内容多为事务信息或专业知识,且不成有机体系,就每个学习者而言,这些资源不太具备教师专业生长性力量。二是学习内容非情境化。一般而言,网上学习资源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视频资源十分有限,并且还难于具有地域特点和个性需求特色,在学习过程中难于实现情境互动。三是学习过程管理难于有效实现。网络学习培训最大的缺陷是对参培者无法实现过程和效果管理和检测,所以在教师专业成长中难于发挥根本性作用。没有效果检测的自由学习往往易使人产生惰性,学习者可以用许多方式来应付,自然,这种学习培训方式也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
(五)其它方法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还有许多常用的方式,人们对每种方式的作用与功能认识上都存在误区。认为它们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成熟教师乃至名师的根本方法。现实中,成熟教师、名师却不是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出来的,而是在自己教书育人的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二、一名优秀教师的形成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及现实的差距。
(一)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
一名教师,在入职前必须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和师范教育,全面掌握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全面具备学科思维与精神品质。现实是学历教育和师范教育很难在一个教师身上得到同时结合,管理团队的智力结构搭配互补欠缺,大部分教师的科学理念的淡化、科学精神的失守、科学方法的欠缺、科学知识的局限是很明显的。
(二)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养
一名优秀教师不但要具有“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而且还要具有“行为世范”,深刻地影响学生终身的特点特长,教师要乐业爱生,富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要有善于合作、富有奉献包容的高尚情怀。可教师也是活生生的有着七情六欲的人,教师的生存现实很难让教师保持人格魅力。
(三)良好的成长环境
学校是教师人职后最主要的成长环境,一个有优秀办学传统和深厚校园文化的学校,就有可能培养出优秀教师,反之則不然。宽严相济,程序化的管理加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风气,是构成教师成长环境的要素。目前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确实存在问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
(四)良好的工作氛围
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和直接动力。工作氛围包括学校管理价值取向,教研组、备课组内互相学习帮助的学术环境,青年教师工作坊式培养制度等。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现实中以单个教师的考核为主的评价模式和一线教师承担的繁重的授课任务,特别是在高考分数为唯一指标的评价模式面前,要出现教师相互之间学习帮助的学术环境是很不容易的。
(五)有尊严的社会待遇
教师是一个最要讲究人格尊严的职业角色,学校是养成教师人格尊严的“小社会”。好的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尊重与被尊重的关系,教师之间特别是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之间是一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专业互促关系,这种有尊严的开放式的业务环境是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场。遗憾的是,现实中我们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被行政化扭曲,管理者(教育部门领导、校长等行政人员)高高在上为“官”,被管理者(一线教师)在管理者面前被奴化,没有了人格的尊严。教师复制的结果必是师生关系的恶化,本应是人间最美好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传承、灵魂与灵魂之间交流的天堂却变成了彼此扼杀的地狱:教师厌教、逃教,学生厌学、逃学,乃至自杀,教育远离了它的本质,丢失了它的尊严。
以上教师专业成长的这些条件,通过现行的学历提升、课题研究、短期培训、网络学习等方法无法创设,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因为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校本研修,构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常态。
用唯物辩证的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校本,实施校本研究与培育,就是要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的思想指导下,尊重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提升每个学校、每个校长、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生命自信的尊严,真实的面对自己,勇敢的面对自己,面对人成长必须解决好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人的个体存在价值和社会存在价值的关系,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而非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从具体的学校、具体的师生发展成长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正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积极面对和化解教师队伍建设中遇到的矛盾与问题,把矛盾与问题的化解作为师生前进的动力,作为工作的目标,组织好具体的师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工作与生活,发现生活的五彩缤纷,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成为生活的高手。“教育的全部工作,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追求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人”。这样的教学生活一定是师生的智慧、情感和能力相互交融与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务实作为的师生共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活生生的生命成长与成功的体验过程。把这样的教学生活记录、整理、完善和提升为理论分享的过程,就是校本研究的过程,就是在具体的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赋予师生理想与灵魂的过程,就是教师队伍强化的过程。国际国内教育教学的实践已给我们启示,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立足校本构建特色教育成长新常态,立足课堂开展课例研修,用情景式学习培养方式来支持教师的终身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才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最科学、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肖万祥.用课堂观察和课例研修的校本研训造就新教师新学校
[2]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学习会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魏桂蕊(1964—)女,湖南隆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