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多高职生曾将“快速盈利”视为创业首要目标,当大学生创业项目与区域主导产业关联度低导致失败率高,如何破解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价值失焦、能力脱节、资源散裂”难题?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创新团队给出了新范式——以思政引领锚定方向,以“四创融合”锤炼本领,以多元协同汇聚资源,构建起一套可复制、能落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让青春力量深度融入区域发展,让创业梦想在产业沃土中扎根结果。
思政铸魂:让创业方向与时代同频
“过去总觉得创业就是‘自己当老板’,直到参与了‘宝庆兴农电商’农特品牌项目,跟着老师去新宁脐橙基地调研,才明白创业能实实在在帮乡亲们把果子卖向全国,这种价值感比赚钱更动人。”一位参与项目的学生感慨道。
这样的转变,源于“产业链思政”的深度渗透。团队整合课堂教学、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三大课堂”,将“乡村振兴、产业报国”理念融入双创教育全过程:开设“思政+双创”融合课程,用区域产业发展案例解读宏观政策;邀请扎根本地的优秀校友分享创业故事,让“留邵留湘、服务产业”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打造“宝庆兴农电商”等标杆项目,直接带动1200余农户增收,用实践诠释“创业不止为盈利,更要担起社会责任”。
如今,毕业生服务本地产业的比例已从38%跃升至72%,越来越多的学子带着“与家乡共成长”的信念,在装备制造、特色农业、文旅电商等领域开启创业征程。
四创融合:让创业能力与产业对接
“以前学电商,只会课本上的理论,真要开网店、做直播,连选品、话术都摸不着头脑。”这是不少学生曾面临的困境。为此,团队构建起“专创、赛创、职创、产创”四维融合的培养体系,让能力成长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在课程中,“创业理念-技能-实践-孵化”的递进式体系覆盖92%的学生,《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等AI数字教材结合真实产业场景,让知识不再“悬空”;在赛场,“校赛-省赛-国赛”三级体系以赛代练,学生在“互联网+”“楚怡杯”“挑战杯”等赛事中屡获金奖,将竞赛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在岗位上,“1+X”证书与创业教育结合,电商运营、网店美工等技能直接对接实战需求;在产业中,“有客瑶来—小百合大产业”等项目深度联动企业,学生既帮公司开发文创产品,又传承民族文化,实现“技能变现”与“价值创造”双赢。
从“纸上谈兵”到“实战能手”,学生们的核心技能掌握度显著提升,创业项目与产业的契合度越来越高,可持续性大幅增强。
多元协同:让创业资源与需求无缝衔接
“创业缺资金、缺技术、缺渠道?现在有了‘校政协同、校企协同、校农协同’的支持,这些难题都有了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人介绍道。
在校政协同方面,学校与邵阳市政府共建“创新创业学院”,联合邵阳经开区打造“特色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为学生提供从场地到政策的全链条支持;在企协同方面,与12家企业推行“共培师资、共建课程、共训竞赛、共育项目”机制,企业导师常驻校园,“厂中校、校中厂”里,学生能直接参与真实项目运营;在校农协同方面,10余个校农合作基地落地生根,从“邵阳红产学研实训基地”到“城步猕猴桃基地”,形成“创业孵化+产业带动+技能培训”的良性循环。
资源壁垒被打破,“最后一公里”彻底打通。如今,校企共建课程比例达65%,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率显著提升,“宝庆兴农电商”、“有客瑶来”等项目年品牌年销售额超300万元。双创教育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从价值引领到能力塑造,从资源整合到成果转化,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创教育实践证明:当大学生创业扎根产业土壤、对接时代需求,青春的奋斗就有了更坚实的支点,梦想的绽放就有了更广阔的舞台。这里的故事,正激励着更多学子以创新为笔、以创业为墨,在服务地方发展的画卷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供稿 汤艳慧、肖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