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夏秋交替之际是蚊媒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保障我校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医务室特制定本防控指南,旨在普及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防控知识,提升大家的防病意识,共同构筑校园健康防线。
一、 认识疾病:什么是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都是由蚊子(主要是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两者症状相 似,但略有不同。
登革热:
典型症状:突发高热(可达39-40℃)、严重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剧痛(俗称“断骨热”)、皮疹(多在发病后3~6天出现)、可有恶心、呕吐等。
高风险提示:极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登革热,会出现出血、休克等严重症状,危及生命。
基孔肯雅热:
典型症状:突发高热、关节剧痛(多为多关节、持续性疼痛,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皮疹、肌肉疼痛、头痛等。
主要特点:关节疼痛非常剧烈且持续时间长,但引起致命性重症的比例较低。
核心要点: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也无疫苗可预防。 因此,防蚊灭蚊是预防这两种疾病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二、核心防控措施:防蚊灭蚊,清除孳生地
蚊子的繁殖离不开水,即使是一小瓶盖积水,一周左右就能滋生蚊子。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 “无水则无蚊”。
(一) 清除孳生地(人人动手,每周检查)
请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重点清理以下区域的各类积水:
宿舍、办公室、教室内部:
及时清理垃圾,尤其是一次性饭盒、塑料杯等容器。
花瓶、水养植物至少每周彻底换水一次,并清洗容器内壁。
及时清理空调托盘、饮水机水盘等处的积水。
将暂时不用的瓶、罐、桶等容器倒置存放。
公共区域(后勤部门重点清理,师生共同监督):
彻底清理校园内绿化带、杂物房、楼顶天台、建筑工地等区域的废弃轮胎、泡沫箱、竹洞、树洞等积水容器。
疏通沟渠、沙井、排水管道,防止堵塞积水。
覆盖水池、消防水缸等大型水体,或定期投放安全的灭蚊蚴剂。
清理露天堆放的可积水废弃物。
(二) 减少蚊虫叮咬(个人防护)
穿着防护:外出活动时,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使用驱蚊剂:在外露的皮肤和衣物上涂抹(或喷洒)经国家认证的驱蚊剂(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成分的产品)。注意阅读说明书,按需补涂。
物理隔断:宿舍、教室、办公室应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使用蚊帐。对破损的纱窗纱门请及时报修。
避免活动: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通常是清晨和傍晚),尽量减少在树荫、草丛、凉亭等阴暗潮湿处逗留。
三、 应急处置流程:出现症状怎么办?
立即就医:一旦出现上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症状,切勿自行服药(尤其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加重出血风险),应立即佩戴口罩,前往医务室进行初步排查,或由医务室指导前往邵阳市中心医院/疾控中心等正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
主动告知:就诊时,务必主动告知医生近期的旅行史(是否去过广东、东南亚等流行地区)和蚊虫叮咬史。
及时报告:学生应及时向辅导员报告,教职工向所在部门报告,并同步告知医务室,以便学校及时掌握情况并启动相关防控措施。
配合隔离:确诊或疑似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疗和疾控部门的治疗与管理,在传染期内(发病后5天左右)避免外出,在蚊帐内休息,防止蚊虫叮咬后进一步传播病毒。
防控蚊媒传染病,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努力,从清洁身边环境做起,做好个人防护,共同打造一个健康、安全、美丽的校园!